当前位置: 首页>>新网站>>学生工作>>学生风采>>正文

以史为鉴,追溯百年红色基因

来源: 作者: 发布时间: 2023年09月18日 09:31 次浏览 背景颜色:

为进一步了解学校悠久历史和文化底蕴,学习老一辈革命先烈艰苦奋斗和勇往直前的优良精神,2023年9月17日榆林学院组织新生观看话剧《李子洲在1929》和参加校史馆两项活动。

一幅幅画面,一个个老照片,一件件历史物件阐述着发生在这片土地的往昔故事,100年的建校历史在同学们的眼前展现出来。记录了西北革命播火者李子洲先生在战火纷飞的时期艰苦奋斗为获取民族解放的决心让同学们深入了解榆林学院的发展历史,切实体会到了榆林学院的丰厚的文化底蕴,增强了学生对榆林学院的自豪感和归属感,激发了同学们强烈的爱校情怀以及拼搏不息的顽强精神。

追溯百年红色基因

观《李子洲在1929》有感:

在学校的统一安排下,2023届新生集体在学术中心观看了话剧《李子洲在1929》。观看完话剧,一种令人热血沸腾的情感久久在我心中不能平复。《李子洲在1929》充满了抗争、力量和奋斗,充满了激情和坚韧。它们让人感受到无畏的勇气和梦想的力量,激发人们追求目标的决心。

话剧《李子洲在1929》有着并不复杂的剧情,定格并聚焦共产党员李子洲在1929年生命最后的日子里。故事以倒叙、补叙和插叙的方式,将主人公的道德信念、理想追求、令人感叹的命运遭际,以细腻而柔软的“剥笋手法”次第铺展开来。该剧以革命党人李子洲为创作原型, 聚焦李子洲牺牲前的最后十天, 通过三个虚构人物——警员栗奕、警察局长栗涤平和叛徒张甫仁的视角,勾勒凸显出李子洲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坚贞不屈的精神, 和对理想信念的坚守。“我不怕死,我一个人牺牲了,还有更多的人活着,将来的社会必定是光明的,不要为我伤心掉眼泪"李子洲在狱中写下这封家书后,慨然赴死。这封信如今完好的保存下来了,字字铁骨含情,透露出对革命的无限忠贞,对未来中国的殷切期望,也是其一生风云激荡,舍生忘死的真实显照,读之,让人肃然起敬,潸然泪下。虽然李子洲牺牲了, 但他的精神却被延续下来, 播下的革命火种也在陕北大地熊熊燃烧。

《李子洲在1929》 是一部典型的西北红色文化故事,红色文化是中国革命历史的鲜明标志,它通过对革命先辈的英勇事迹、革命精神的传承,让后人明白当今的和平,美好幸福都是革命先辈用热血奋斗出来的。作为榆林学院的学子,作为新时代大学生我们应当以史为鉴开创未来,埋头苦干勇毅前行。《李子洲在1929》使我们了解过去,启迪未来,引导未来,我们要继承和发扬老一辈革命家一切从实际出来,面对困难,奋勇直前的精神,不断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勇于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坚决战胜前进道路上的各种艰难险阻。牢记使命,读书勿忘救国,救国勿忘读书。 23级旅管韦心蕊

观《李子洲在1929》话剧有感:

点亮信仰之光,砥砺奋进力量。今日在校观看了以革命先烈李子洲先生为原型创作的话剧《李子洲在1929》,此剧充分运用红色资源,赓续红色血脉,是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的生动教材,也让我更加了解了榆林学院的校史。

李子洲先生是李大钊先生的学生,五四运动的积极参与者和组织者,1923年经李大钊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返回陕西后在渭北中学、榆林中学任教,后又任陕西省立第四师范学校校长,这便是榆林学院的前身。

李子洲先生一生虽然短暂,但是培养了大批青年共产党员,造就了陕北蓬勃发展的革命形势。在党内历任省委常委兼组织部长、省军委书记、省委代理书记,参加组织、领导了清涧起义和渭华起义,是陕西革命的先驱者和陕北共产党的奠基人,也是陕北红军和苏区创建人之一。1944年2月,中共中央西北局和陕甘宁边区政府将李子洲同志的诞生地绥西(又名西川)改设为子洲县,并修建了子洲陵,永远纪念。

话剧画面的低沉和人物的鲜活,灯光的幽暗和内心的火热,舞台的简洁和剧情的复杂,乐曲的精彩呈现……短短的两个小时展现了李子洲先生身为共产党人的革命精神,演员们以沉稳精湛的演技雕刻了人物的灵魂,让这场跨越近百年的对话得以突破时空,与时代共振。

陕西文化土壤深厚,革命传统更为深厚,李子洲先生为这片革命土地奉献了自己的青春!作为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李子洲先生是我们革命道路上的榜样和英雄!身为他的学子,我们理当赓续红色血脉,点亮信仰之光,砥砺奋进。 23会计郭文娟

观《李子洲在1929》话剧有感:

话剧《李子洲在1929》有着并不复杂的剧情,定格并聚焦共产党员李子洲在1929年生命最后的日子里。李子洲1923年经李大钊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是陕西革命的先驱者和陕北共产党的奠基人,也是陕北红军和苏区创建人之一。1929年2月,李子洲因叛徒出卖被捕入狱,同年6月牺牲,但是他的精神被延续下来,播下的革命火种在陕北熊熊燃烧。

话剧《李子洲在1929》讲述了革命烈士李子洲牺牲前在狱中最后10天的故事,此时此刻的他,必须每天承受着来自身体与精神两个世界的考验:作为曾经的陕西清涧、渭华等起义的发起者,省工运、农运的领导者和组织者,他亲眼目睹了太多的流血和牺牲;1927年“大革命”失败的惨痛教训,像无数无形的利剑不断地刺向他那单薄的胸膛、绞杀着他那病弱的躯体;当然,还有被背叛、被孤立、被流言折磨的痛苦……

粟涤平则以一个曾经的战友的身份与口吻,谈论自己所理解的政治斗争,以趋利避害的人之常情与看似极为真诚的态度,对李子洲加以竭力规劝,凭借着个人立场下所看重的亲情与友情的人伦维度,来触碰一个坚定革命者的信仰底线与边界……的确,“好汉不吃眼前亏”“识时务者为俊杰”,是中国人通常所认同的传统的做人智慧,也是粟涤平一次次进行劝导的逻辑依据:“表个态而已。子洲兄胸襟磊落,志在高远。只要从这里走出去,你仍然可以翱翔九天,鹏程万里……”

而叛徒张甫仁的“三观”则具备了“厚黑”的维度:“审时度势,并不意味着妥协和屈服,它只是一种战术上的撤退。只要忍得一时之辱,那就正如杜牧诗所言: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此种因缘表达,既深刻,又尖锐,是人心所向的善,是历史必然的真。可以说,这是作品对人性善恶极限的一次冒险性探底。

正如剧中台词所说:“在这世界上,从来就没有什么毫无道理的横空出世,如果没有大量的积累和牺牲,就不会有真正的胜利,我坚信我们的胜利。只要坚守我们的初心,我们永远都是同志!”

“李子洲,他是一位马克思主义者”。这就是该剧所给出的最为直截了当的答案。 23会计魏生娇

榆林学院校史馆观后感

岁月缱绻,葳蕤生香。百年桃李芬芳,百年弦歌不缀,走进榆林学院校史馆,感慨于它的质朴、稳健、厚重和那隐藏在百年历史之中曲折的辉煌。校史馆不仅仅是一个展览空间,更是一个学校历史、文化和精神的载体。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校史馆展览着学校发展的历史长河,融合文字图片、实物史料、多媒体影像等于一体生动呈现了学校悠久的办学历史和厚重的文化内涵。我们可以在一张张照片,一件件实物和一组组数据中看见这所大学的不凡经历。校史馆不仅记录了学校发展中的重要历史时刻,也集中展示了一代代榆苑师生的精神品格与梦想追求。岁月的更迭,宝贵的“时间”被留住,透物见史,见微知著。我更加明白了校史要牢记的意义,我们应传承奋斗精神,携手各方,勇毅前行。   23财管王凡雨

穿越时空的距离,感知历史带给我们的故事,在先辈殷切的希望中,我们要以史为鉴,勇担时代的重任,不忘初心,勇往直前。